?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的序幕。在我國第五個“航天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戚發軔院士回到母校為年輕的校友們介紹了當年研制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歷史意義,以及遇到的困難和解決困難的過程。為了充分利用線上優質思政資源,体育平台黨委積極響應教育部和學校號召,組織各學生黨支部黨員觀看“院士回母校——線上講堂,重溫經典”系列講座并進行專題理論學習活動。
主講嘉賓

第一期主講嘉賓是戚發軔院士。
戚發軔,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
戚發軔主持了東方紅一號研制,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研制,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主持神舟號飛船總體方案,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制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
學習心得
在這次“院士回母校”的宣講欄目中,水木清華的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談起自己的求學和職業經歷。他坦言自己并非“學霸”,大學一開始學習很吃力,但也很努力,所以不要害怕輸在起跑線上。“最主要的事情是得有價值觀和人生觀,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要奮斗一點,到老的時候說這一輩子為國家在哪個方面有什么貢獻。”國家需要的就是我們的志愿,我們的理想,我們的信念,我們的擔當,我們的奮斗,我們的希望,國家的重大需求,就是年輕人奮斗的方向。我想,戚院士對我們的寄語,何嘗不是這個時代對我們國家年輕人的囑托,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不僅僅是航空事業人員的精神,更是我們每一個年輕人應當謹記的座右銘。
戚院士講說沒當過班長他一輩子都很遺憾,雖然并沒有影響他現在的成就。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初中、高中、大學里稍微有一點失誤就喪失信心了,來日方長,不要怕輸在起跑線上,人生是馬拉松賽跑,不是短跑。這點告誡我們,年輕人應該只爭朝夕不浪費光陰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勇于嘗試不同的可能性,即使失敗了也不可灰心喪氣,而應越挫越勇,在人生這場馬拉松中永保昂揚之斗志,堅守立身之根本精神。
——2017級本科生黨支部王冬玉

居家期間,我在線學習了教育部推出的院士回母校——線上講堂,重溫經典欄目,第一期,我認真聆聽了戚發軔院士的講述,看到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背后的故事,也明白了戚發軔院士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所付出的努力,承擔的壓力,更加明白了戚院士作為中國航天人的責任與擔當。最后,聽到戚院士的寄語,我的內心充滿了感動。青年一代有青年一代的使命,青年一代是新時代的棟梁。而要擔負起應有的責任,青年一代需要不斷加強理想信念的學習,從自身實際出發,將愛國精神的內涵時刻放在心中,將自己的人生信念與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相結合,牢記黨對青年人提出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
——2017級碩士生黨支部程功

今天觀看了“核潛艇之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韌院士的“院士回母校”欄目,令我深感敬佩。戚發韌院士一生致力于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與發展,為我國航天載人飛船的從無到有、跨越發展探索趕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詮釋了航天精神,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獻身航空航天事業。每次看火箭發射成功時我都忍不住會感動哭泣,因為我知道這背后是多少工程師院士們多少次夜以繼日反復研究探索的成果。我們要學習戚發韌院士孜孜不倦、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和甘于奉獻、心存大愛的高尚情操,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
——2019級法碩第一黨支部董子敬
戚發軔院士是千萬航天人的代表也是我們青年一輩的楷模,戚發軔院士在活動最后給年輕的校友寄語到:要有夢想,有了夢想才有目標,偉大的事業都始于夢想。我們青年一代作為祖國的未來,應當充滿夢想,將達成自己的夢想與構建中國夢相結合,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